从2017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到2020年专科毕业,再到2025年完成继续教育专升本,顺利毕业,并成为一位钢琴老师,一路走来,白玮成面对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挑战。 从电子琴开始,再到钢琴,白玮成一练就是二十多年。家里从没设想过他将来靠这个吃饭。“我们就是埋着头,什么对康复有帮助,就做什么。” 直到上小学,白玮成逐渐显露出音乐天赋。白煜泽回忆说,他的钢琴老师发现,玮成对音准极其敏感,“老师说他有绝对音感,这在音乐上算是很难得的。” 2023年,他在川音攻读专升本学位,也是自那时起,白玮成开始陆续在艺术培训机构和成都市温江区文化馆教学生弹钢琴,其中包括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 最终,他们为欣欣“量身定制”了一套教学策略——舍弃以往以口头指令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转而采用更具可视化、节奏感更强的引导方法。 考虑到欣欣的反应速度较慢,他还会在每个指令之后特意留出足够的空隙,让她有充裕的时间反应并准确地弹奏出对应的音符。 而“钢琴伴舞”这一环节,也是白玮成在从欣欣妈妈口中得知欣欣平时喜欢跳舞后,专门为她做出的教学调整,如今已成为每节课前的固定仪式。 成为钢琴老师已两年有余的白玮成坦言,教学过程中最具挑战的两点,是掌控教学进度以及应对学生情绪的剧烈波动。“这对我来说,是目前最难的部分。”他说。 2024年4月,他开始给一位10岁的自闭症男孩小童(化名)上课。白煜泽回忆,这位孩子情绪问题较为严重,常常摔东西、乱跑,情绪爆发时甚至会用最大音量喊叫,给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第一次上课是在一间有整面镜子墙的舞蹈教室里进行的。课上,小童突然情绪失控,一把掀翻了琴凳。“有点吓人。”白玮成回忆说。 看到这一幕,白煜泽心里也满是担忧,生怕孩子受伤。但另一方面,尽管第一次课并不顺利,小童的家长依然坚持希望继续尝试。 在与小童家长沟通后,为了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更安心地学习,他们决定改为上门教学。从2024年5月到12月,白玮成父子每次上课都搭乘半小时左右的公交车,前往小童家中授课。 白煜泽认为,一方面,儿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持续锻炼、进步,另一方面,白玮成可以以自身成长的案例给特殊孩子家庭带来些许希望,并用自身所学钢琴专长,带领其他的特殊孩子走一条音乐疗愈之路。 从一个有音乐天赋的自闭症孩子,变成一个能对别的特殊孩子进行教学的钢琴老师,白玮成这二十多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白玮成两三岁的时候,他常常一坐就是一下午,手里各拿一个锅盖,专注地旋转着。有时候还会自顾自地原地转圈,一圈又一圈,似乎沉浸在属于自己的宇宙里。 白玮成三岁的时候诊断为自闭症,医生没有告诉他们孩子的“程度”,只是说“他有很多典型的症状”。对一个普通家庭而言,这样的结果几乎是一个宣判。 白玮成上中学期间,奶奶便一直在课堂陪读。有一次她没跟着去,白玮成一个人在校园里“放飞了”——拦住同学不让走,还纠缠同学说话,直到被保安拦下,带到了学校党委书记办公室。 “他那时候已经十几岁了,却还常常在外面拦人说话,说的还是自己发明的语言。”白煜泽叹气,“其实不是他没有表达的欲望,是他找不到表达的方式。” 每天父母轮流陪着他做训练,一天都不敢松懈。大小便失禁、自理困难、课堂秩序被打断——这些是他们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一部分。 “很多记者采访我们时都会问,有没有当年的视频、照片,记录他训练的样子。”白煜泽摇摇头,说:“根本没有那个心情。那时候脑子里只有一件事——怎么让他好一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文章版权归「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本号长期征集线索/稿件,一经采用,稿费从优。提供线索/投稿请联系:contents@dmhxm.com。


